山東綠建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郵 箱:SDLJGL@yeah.net
手 機:13188816669、13805378930
服務熱線:13188816669、13805378930
Q Q:2622793585
地 址:山東濟寧市供銷北路南劉莊商業街尚誠集團大樓401室
一、明晰基本思路,打造高標準智慧平臺
(一)聚焦總體目標,提升平臺能級。以提升建筑施工本質安全水平為目標,綜合運用物聯網、遙感傳感、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集危大工程動態管控、智能預警、人員管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信息推送于一體的智慧平臺,聚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立足“早”,推動監管重點由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轉變。通過視頻AI、塔吊黑匣子、深基坑監測等技術,對重點部位、關鍵環節數據發展趨勢進行研判,對不穩定因素、異常數據超前預警,實現隱患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二是立足“智”,推動監管方式由“人防”向“人防+物防+技防”轉變。完善工地物聯網和自動化監管設施,實現數據自動采集、信息自動傳輸、AI自動分析、隱患自動預警,構建起“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的雙控體系。三是立足“全”,推動監管效能由重點監管向全流程、全時段、全覆蓋監管轉變。項目辦理質量安全監督手續后,即納入智慧工地平臺監管,全方位、全天候對施工現場進行不間斷監控,系統數據實時更新,實現安全監管無盲區、無死角、無漏洞。
(二)把牢基本原則,力求實用管用。一是政企聯動,壓實責任。堅持政府主導、屬地引導、企業參與,充分發揮行業主管監管作用,強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通過強力監管倒逼屬地管理責任、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二是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綜合考慮各方實際需求,優先在安全施工、危大工程、揚塵管控、人員管理等環節應用,由點到面拓展延伸,穩步推進,確保年底前各區市平臺建成并與市級平臺連通,所有在建工地實現智慧監管全覆蓋。三是端口開放,互聯互通。以技術導則、建設指南、標準規范為引領,統一技術要求,開放數據端口,實現省市縣三級監管平臺相互兼容、互聯互通,杜絕數據壁壘,提高運行效率。
(三)堅持高標定位,加大推進力度。一是多方比選方案。以“省內領先、全國一流”為定位,邀請深圳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等多家高水平專業機構參與方案設計,經省、市專家多輪審查論證,形成了科學完備的建設方案。二是“1+5”專班推進。成立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抽調精干人員組建工作專班,下設政策研究、軟件開發、硬件集成、項目觀摩、指揮中心建設等5個推進組,任務細化到月到周、責任分解到組到人,每天一調度、三天一碰頭、一周一例會,爭分奪秒推動智慧工地建設快出成果、早見成效。三是加強培訓和應用推廣。組織全市監管部門和施工企業開展線上培訓、專題輔導,安排專人負責平臺聯合調試,實時滿足企業對接需求。截止目前,全市接入在建工地785個,占總量的80%以上,錄入(超)危大工程261項、各類起重機械設備1076臺;249個工地接入塔吊監測設備717臺,512個工地接入視頻監控設備、1744路,658個工地接入揚塵監測設備669臺,建立安全培訓臺賬5175條、70213人次。
二、完善功能架構,打造立體化智慧平臺
從信息歸集和共享應用入手,構建“一庫”“一圖”“兩級別”“三應用端”。
“一庫”,即大數據庫。通過物聯網硬件自動收集數據信息,實現工地現場“人、機、料、法、環”數據全覆蓋,對沉淀形成的大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形成隱患問題數據庫,輔助開展安全生產決策研究,推動項目管理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
“一圖”,即智慧監管一張圖。集成全市各類工程項目質量安全數據,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形象化展現,形成全市智慧監管“一張圖”。行業監管部門可隨時調度具體點位數據信息,便于日常監管、問題定位及事故救援。
“兩級別”,即標準級、提升級兩個智慧工地建設級別。標準級包含人員管理、安全隱患排查、機械設備管理、危大工程監測等7大類19項具體內容及應用場景要求;提升級在標準級基礎上,結合項目特點和施工需要,配備更多智能設備,拓展深化相關應用,涵蓋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綠色施工等5大類47項具體內容及應用場景要求。
“三應用端”,即項目端、企業端、監管部門端。項目端可以接收施工現場的預警監測數據及行業管理部門的通知公告、整改和處罰意見等,實現隱患問題實時發現、即時整改。企業端可對本企業所有在建項目實時監管,掌控各工地現場信息、隱患預警和處置結果等,有效防止企業和項目安全管理脫節。監管部門端可查看轄區所有項目數據信息,全天候智能預警質量安全及施工隱患。
三、強化全程管控,打造閉環式智慧平臺
全面打通工程、人員、設備管理的關鍵環節、重點關口,實行全過程監管、全流程管控,形成了超前預警、及時報警、現場處置、整改落實等閉環管理機制。
(一)工程監管閉環。在監測預警環節,平臺覆蓋省廳發布的65項各類型各等級風險隱患,超前部署預防措施,自動感知異常數據,發現隱患問題實時預警警示,引導工作人員快速定位隱患位置。同時,平臺定期對項目重點風險隱患進行分析并生成報告,供企業重點防范。在整改落實環節,建立政府與企業、施工現場與監管現場高效聯動模式,實時跟蹤風險整改處置進度,整改落實情況在線反饋、在線檢查、在線銷號,形成閉環式精準整改鏈條。在監督執法環節,借助AI技術自動遠程識別違規行為并保存圖片,供執法人員取證使用,結合“三級管控”架構進行分層級監管。即,當工地現場發現違規行為后,企業立即現場處理,屬地主管部門對處理不及時、不到位的跟蹤督辦、限時整改,市級主管部門對問題隱患整改情況和區市屬地監管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督導考核。針對危大工程,平臺在實現工程備案的同時,加強專家論證、技術交底、現場檢查、驗收記錄等過程留痕管理,對深基坑等監測頻率高、監測難度大的工程,實行24小時視頻監管,向企業開放水平位移、豎向位移等監測數據,便于企業管理、部門監督。
(二)人員管理閉環。嚴格實行筑行業從業人員實名制管理,在線監督作業人員出勤情況和管理人員在崗情況,對關鍵人員出勤情況較差、整體出勤率較低的工地進行重點監督。加強特種作業人員資質認定,對接山東省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認定服務接口,拉取“全國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數據,解決了外省作業人員資質認證難的問題,確保塔吊操作工、安裝拆卸工、電焊工等特種作業人員身份的合法性、專業性和可靠性,從人的方面杜絕安全隱患的發生。同時,率先對接“山東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臺”,在銀行開設企業工資專戶,提供工資保證金、 工資發放的過程監管,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三)設備管理閉環。對重大機械設備實行備案、安裝、使用、拆卸、注銷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監管,所有信息在線可查可追溯。突出加強備案和檢修記錄比對,對需定期檢修的設備,定期向責任人發送檢修提醒,如責任人逾期未檢修,平臺將發送預警信息,并提醒主管部門督辦。加強設備全過程監測,特別是在遇到臺風、強降雨等惡劣天氣時,能夠結合吊鉤可視化監控,在無吊重的情況下進行遠程關閉,避免事故發生。